1950年12月31日,伴随着振奋的冲锋号响起,我志愿军一鼓作气发起了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三次战役。
那些曾大放厥词,声称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美国大兵,已不敢再抱有过多的奢望,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安全回到美国。
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1月3日,被给予厚望,让桀骜不驯的麦克阿瑟视为美国军队救星的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竟然下达了放弃汉城的作战指令。
这是防守在三八线前线的联合国军最希望听到的命令,但是这对于李奇微个人而言,却是极大的污点。
在他走马上任朝鲜之前,美国国内众多政要就连总统都不赞成派他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员,是美国军方的实权人物艾森豪威尔担保才让他得到了这个重要位置。
如今,在朝鲜战场的“首秀”,他却一照面便直接放弃了南朝新的首都,这带来的后果甚至会令美国本土都掀起政治波澜。
展开剩余92%这个在当时美军名将辈出的时代名不见经传,却能够令艾森豪威尔亲自作保,让麦克阿瑟视为“救命稻草”的将领,真的只是个只知逃跑的懦夫?如果不是,那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奇微主动放弃汉城的背后又有着什么石破天惊的战略意图?
李奇微“首秀”:防线溃败、弃城南逃,留言“致敬志愿军主帅”
1950年12月底,临危受命的李奇微抵达朝鲜,然而一下飞机他便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迎接他的,不是一个个愤愤不平,心中藏着怒火的士兵,而是个个眼神空洞,毫无战意的“懦夫”。
在抵达朝鲜后,李奇微在给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信中,曾这样描写当时的联合国军:紧张、畏惧、大祸临门的压抑气氛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在他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了军人的警觉与果敢,我心里清楚,这些士兵已经不再对胜利抱有信心。
作为曾在二战中立下战功的美军将领,李奇微明白,当下的美军最主要的是要挽回军心,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为此,他率先由第八集团军的司令部开始,命人打扫、整理整个司令部,以一个全新的氛围来迎接接下来的作战指挥。
随后,他召集了团级以上的干部,开了一次重整军心的会议。在会上,李奇微毫不客气地对着这些军官大骂:
“看看你们现在这幅模样,要是让我们陆军的老祖宗知道了,非要气得从棺材里面爬出来不可。”
会上,他更是当即替换了5个动摇军心的师长。
在这之后,李奇微为了稳固军心,更是将两枚手雷挂在了自己的外套上以表决心。他向士兵们表示,只有英勇战斗才能提前结束这场惨烈的战争,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闪、后退,只能增添伤亡。在李奇微的全力整治下,第八集团军以及其他国家的盟军军心有所好转。
在将军心扭转后,李奇微亲自驱车前往前线视察,在占据天堑的临津江布置了两道防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止住联合国军的败退之势,李奇微命令美军的机械部队开往临津江附近,另外设立了3股部队作为3道预备防线,以确保当意外出现时能够随时支援上去。
但是,李奇微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美军的实力,他将临津江天堑的第1道防线,交由了南朝鲜军驻守。
尽管他在战前反复向南朝鲜军强调他们的责任之重,并亲自前往前线进行视察、安抚,但南朝鲜军的战力以及对我志愿军的恐惧是无法抹去的。
当第三次战役打响后,韩先楚率领39军直击临津江防线。在志愿军悍不畏死的强烈猛攻下,这被李奇微精心布置的防线仅坚持了不到15分钟。驻守的南朝鲜军见到志愿军径直发起冲锋,基于以往战斗的阴影,很快便放弃了抵抗全面溃逃。
当晚年回忆起那场景时,李奇微仍旧怅然若失:那一日,我接到前线战报后简直难以置信,那么多的将士,竟然溃败地如此迅速。
然而,当我亲眼见到朝鲜士兵的样子时确实令人无比沮丧。只见一辆辆载满着朝鲜士兵的卡车,正连绵不绝地往南逃去,根本毫无秩序可言。
第1道防线溃败的如此迅速,美军根本来不及反应,第2道防线的联合国军也很快被攻破。在双方截然不同的士气影响下,联合国军兵败如山倒,李奇微的5道防线近乎成为了摆设。以美第八集团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根本无心应战,纷纷向南撤逃。
李奇微深知,当时的境况已然无法再直面志愿军的冲击,当下下令全军南撤,放弃汉城。在二战的欧洲战场,李奇微向来战无不胜,他自认从未轻视过中国军队,但却仍旧遭遇了大败。
他终于意识到,此番的对手是个深不可测,并且极具大规模战争经验的优秀统帅。在放弃汉城南逃前,他将自己的睡袍留在了汉城的指挥部内,并在其上留下了一句话用来表示自己的敬意:
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总司令官致敬!
不过,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如此轻易地放弃汉城这样拥有特殊意义的军事据点显然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而李奇微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他所留给志愿军的睡袍与敬语,除了表示尊敬之外,也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从粮袋中发现重大秘密,放弃汉城只是战略诱敌
早在还在美国之时,李奇微看着远东战场源源不断地溃败战报,心里就十分诧异:为何军事装备远远落后的中国军队会战胜武器如此先进的联合国军?
怀着这个疑问,他一到朝鲜,便下令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不搞武器研究,更不搞生化研究,他们研究的东西只有从战场上牺牲的中国军人身上拿到的物品。枪支、棉鞋、背包等,无论大小他们都不放过。
李奇微虽然没能在这些东西上查到志愿军久胜不败的秘诀,但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那就是,每一名中国士兵都随身携带着一个狭长的干粮袋。
要知道,打仗,特别是在朝鲜战场那种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交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补给。
而志愿军因为缺乏机械化的运粮部队,也没有美军那般精良的伙食,所以采用的是个人携带些许粮食作为行军途中所需。李奇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顺水推舟”地放弃了汉城。
作为南朝鲜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汉城占地面积太大,不适合全面坚守。更何况,汉城也并无天险可用,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政治含义深重。
而对于李奇微而言,他是来打仗的,身上的责任是带领美军反败为胜,而非是考虑国际政治。
二来,放弃汉城之后,汉城以南的地域更适合美军的机动部队展开。而一旦志愿军追击南下,绵延的战线过长,到时志愿军的物资补给不上,就是美军反攻的时候。
为了这个目的,他还特意留下了写着对志愿军总司令敬意的睡袍,深层目的就是想让志愿军以为自己是技不如人而仓皇南撤。
但是可惜,李奇微所精心设计的计划并未在彭总手里取得成效,当发现他睡袍留下的字时,彭总便是已经知晓了他的谋划,立即下令全军原地休整。
见到彭总和志愿军并没有上当钻入自己的圈套,李奇微却也并没有功败垂成之感。因为,这也恰恰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中国军队的物资补给跟不上。
而根据朝鲜战场上前三次大规模战斗的情况,李奇微发现我军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基本保持8天左右。
由此,李奇微做出了一个大胆假设:志愿军携带的干粮,不能支撑他们超过一个礼拜的行军。而精于研究的李奇微,还发现了一个志愿军更为致命的弱点。
由于美方在空中战场有着压倒式的优势,所以中方军队的大规模突袭进攻只能放在夜晚。因为只有在黑暗的庇护下,美军的战机才无法针对中方军队实行精准空袭。
而这一招,更是百试不爽,当时的美军军中甚至有“月亮是属于中国人的”之说,以至于在抗美援朝结束之后,活下来的联合国军仍旧对夜色充满恐惧。
针对于志愿军的两个致命弱点,李奇微决定发动一次反攻,在实践中印证自己的战略眼光。
第四次战役:李奇微的战略攻防有所成效
1951年1月25日,在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并未休整完全时,李奇微以美军三个军的兵力以及南朝鲜16个师另一旅一团,共计23万余人,由西向东全线铺展发动反攻,即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与以往三次战役所不同的是,这一次联合国军不再被追着屁股跑,反而成了进攻的一方。
面对对面来势汹汹的美军,彭总当机立断,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放弃汉城,将军队分为两部全部撤出到城外。
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率领两个志愿军团以及一个朝鲜人民军军团,东西延展68千米为西线阻击兵团。东线,则由四野骁将邓华率领四个志愿军团,兵出横城。
与西线的韩先楚不同,邓华所率领的军队,主要战略目的是要伺机而起,在朝鲜人民军第2、3、5兵团的配合下进行反击战。
彭总深知,联合国军虽然装备精良,但是战斗力与战斗素养远不及我志愿军,只要东线败绩一出,此次反攻必将土崩瓦解。
彭老总的战术确实高明,李奇微也并没有想到会进行如此“押宝”般的防御战术。不过,这对于李奇微而言并不重要,因为他此次反攻所采取的进攻方式颇为耐人寻味。
他命令美军,白天借助战机与坦克的火力压制,全力向志愿军发动攻击。而一旦天色将暗,便立即组织兵力乘坐卡车后撤30公里。
因为志愿军没有机械化部队,行军只能靠步行,30公里已经是士兵依靠人力一晚上所能行进的最大公里数。
而如若志愿军基于美军的战术追敌深入,在此种战略攻防进行一周以后,便可以开展全力反攻,不再实行“白天进攻晚上撤退”的战略死死咬住志愿军不放拖到其弹尽粮绝的那一刻。
在李奇微这种全新的战术支撑下,美军的此次反攻颇具成效。西线的志愿军本就相较于东线少,他们的任务还是严厉阻击,不能像东线一般佯装避退诱敌深入。
而李奇微的此种攻势,借助美军强大的炮火压制,让西线的志愿军吃尽了苦头,损失惨重。
2月11日,由于东线美军攻势顺畅,超过一个礼拜的时间志愿军都只退不进,李奇微终于打定主意向横城方向的志愿军发动总攻。等待了多日,一直在诱敌深入的邓华终于等来了机会。
下午5时许,美军第2师和南朝鲜第8师进入了我军的包围圈,只听邓华一声令下第39、40、42以及66军齐出展开了歼灭反攻。当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志愿军时,美军立即意识到上当,急忙发出求救信号。
而这正中邓华的下怀,为了此次的战斗,他早已命令手下的王牌部队117师穿插入敌后埋伏,就是为了等待美军援军到来后切断他们的阵型以全部歼灭。
为了东线的反击,西线的战友们用生命苦苦支撑了近20天,当援军赶到后,117师发挥特长在敌军阵型中来回穿插,将其割裂。
2月13日,横城反击战大获全胜,此役共歼敌1.2万余人,其中美军数量高达5000余人,彻底摧毁了李奇微在东线的攻势。
随后,已经接到“西线吃紧”战报多日的指挥部,来不及调整部队,命令邓华在简单休息过后于当日夜间便率军开赴砥平里,进行“围魏救赵”迫使西线的美军回援。然而,由于对敌情的判断失误,此次进攻未能取得成效。
14日,由于白天志愿军不占优势,只能看着西线美军抽出一部分兵力回援砥平里。由于最佳的进攻机会没有把握住,而志愿军又不想就此放弃,接下来又进行了两次进攻却均未取得预期效果,无奈只能退去。由于东线部队未能达到预期战果,西线的第38军和50军只能暂退至汉江北岸。
第四次战役的第一阶段,敌我双方互有损失,称不上输赢。但是,李奇微却深深地尝到了自己所采取的战略方案的甜头。
此后,李奇微采用此种战术与我志愿军你来我往,止住了联合国军的溃败颓势。在第四次战役结束后,李奇微因为出色的表现,更是接任麦克阿瑟成为了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的总指挥。
李奇微确实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指挥官,但是其竭尽所能达到的也只是抵御住志愿军的进攻。最终,还是因为无法战胜志愿军而不得不主动寻求谈判。
中国人民志愿军,拿着落后的武器、穿着单薄的冬衣、吃着冰冻土豆,却以1国战胜了穿着厚厚的棉衣、吃着烤鸡喝着咖啡、拥有绝对制空权和数不尽的坦克大炮的17国联军,这才是世界军事史上永远也无法复制的神迹。
发布于:天津市